作者:David Canfield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Vanity Fair
(2025年8月25日)
在《粉碎机》开拍前的数月、数周乃至数日里,道恩·强森始终被一种陌生的情绪所困扰:他感到紧张。
「那种感觉非常真实。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经历过这种状态了——感到害怕,不断质疑自己:『我能行吗?我真能做到吗?』」他坦言。「我意识到,或许正是因为我畏惧探索未知领域,这些机会才始终与我擦肩而过。」
《粉碎机》
这位从摔角界传奇转型为电影巨星的演员,数十年来始终是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从票房破十亿美元的《勇敢者游戏》系列,到网飞史上观看人次最多的电影《红色通缉令》,他几乎从未失手。但强森的银幕形象往往局限于特定领域,鲜少展现真正脆弱而细腻的表演——那种需要挖掘演员内心最深处、有时甚至最丑陋情感的表演。
「道恩·强森被定型为拥有所有答案、能解决一切问题、所向披靡的大英雄形象,」其《粉碎机》中的搭档艾米丽·布朗特坦言,「我想直到拍摄这部电影之前,他或许仍认为这才是观众唯一想看到的他的表演范式。」
后来与我交谈时,约翰逊也对此表示认同:「我当时迫切渴望一个机会,能演些原始粗粝、敞开内心的角色。就在这时,《粉碎机》出现了。」
然而实际上,这个项目并非一蹴而就。强森最初是在HBO纪录片《神拳太保》上映数年后才观看这部聚焦综合格斗冠军马克·克尔及其止痛药成瘾问题的作品。由于两人的职业生涯有所交集,强森对这位选手略有了解。
「我目睹许多朋友因成瘾和自杀离世——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太多人英年早逝,」强森说。他深深共鸣于克尔历经磨难重获新生的故事,也理解这位以赛场凶悍著称的温柔巨人身上存在的性格矛盾。他确实曾设想有朝一日能演绎这个角色。
《神拳太保》
当强森看了本和约书亚·萨弗迪兄弟执导的2019年现象级影片《原钻》后,便联系本商讨合作拍摄一部关于克尔的电影。然而疫情爆发了,如同那个时期许多酝酿中的创意项目一样,他们的《粉碎机》计划也逐渐搁浅。
但强森从未停止过思考这件事,本·萨弗迪亦是如此。「道恩对这个故事有着深切的共情,这也让我久久无法忘怀,」本如是说。在《原钻》之后,萨弗迪两兄弟暂时拆了伙:约书亚执导了亚当·桑德勒的网飞特别节目《亚当·桑德勒:爱你》,本则出演了《奥本海默》和剧集《诅咒》(两部影片萨弗迪兄弟均参与制作)。
然而本最初并不清楚自己想独立执导什么作品。「我自问:我到底想拍什么?」他坦陈,「突然之间,简直就像有人在我耳边提醒:『那件让你四年间念念不忘的事呢?就是它了!』」他还发现了重启项目的契机:在《奥本海默》片场,他每天都与强森的挚友艾米丽·布朗特共处。
几个月后,布朗特将强森引荐给本·萨弗迪,随后自己则被选中饰演马克当时那位直率的女友——道恩·斯台普斯。事情进展迅速,强森开始意识到这份工作的艰巨性。「打个比方:就像站在海岸线上,望着那些看似无法翻越的巨浪,」强森回忆道,「我记得艾米丽说过:『你必须纵身一跃,我们会一起跳进这片汪洋。』」
《粉碎机》
本·萨弗迪一直渴望拍摄一部「所谓的格斗电影」,他将《洛奇》系列和《无冕霸王》视为主要灵感来源。这种电影类型的悠久传统在《粉碎机》中随处可见——影片采用游走式的纪录片风格镜头(《诅咒》的摄影师马希奥·毕晓普担任本片摄影指导),并穿插着令人惊喜的配乐。
然而萨弗迪也为影片注入了温暖的真诚感,其灵感源自弗兰克·卡普拉的《生活多美好》。他给强森发送了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乔治·贝利先是接收到噩耗,转瞬又绽放温暖笑容的片段。「我当时就觉得,『这就是马克』,」本说道。「他的说话方式充满魔力,带着孩童般的纯真好奇。你简直不敢相信这般极具反差的表现竟出自同一个大脑。」要知道,我们讨论的可是两届UFC(终极格斗冠军赛)重量级锦标赛冠军。克尔被冠以「粉碎机」的绰号并非浪得虚名。
《粉碎机》全程利用主角的独特特质打破常规。这绝非一部常规的一路凯旋的体育电影。我们初见马克时他正值运动巅峰,见证他在擂台上的统治力,但萨弗迪主要讲述的却是痛苦的个人挣扎——既涉及马克的药物滥用给他带来的肉体折磨,也展现他与女友的关系如何变得危险而动荡。「这个人看似如此强大,却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煎熬,」萨弗迪解释说,「如何与看似所向披靡之人产生共情?这正是我追求的目标。」
「马克就是这样一个行走的矛盾体,以最美的方式存在着,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强森补充道,「他说话轻声细语,温柔体贴,心地善良——可曾经却是地球上最具杀伤力的人。」
除了主演颠覆性的表演,萨弗迪还采用了游击式的拍摄手法。影片在视觉上遵循现实法则,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使用多机位拍摄技巧来确保捕捉场景的多个角度。每个镜头都旨在营造出仅发生一次的真实感,将观众直接带入马克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一切情绪。
不过,萨弗迪从未将摄影机带入拳击场内。「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仿佛置身拳台边。我给自己设定了诸多限制——比如规定『摄制组只能持有三等记者证,无法占据黄金席位,必须跟在所有人后面挤过去,』」萨弗迪解释道。「当你保持距离采用窥视视角时,往往难以触及人物内心。但在《诅咒》的拍摄中我领悟到,两者可以兼得。既能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能同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真实感在《粉碎机》最激烈的一些格斗/争执场景中依然得以保留——这些冲突恰巧发生在更贴近现实的场合。马克和女友道恩从一开始就针锋相对,争执逐渐演变成恶毒的攻击。两人最后那场激烈而暴力的对峙发生在他们的家中,萨弗迪特意从头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布景以隐藏摄影机——这段令人不安的私人时刻就这样被私密地捕捉了下来。「你看不见摄影机——没有灯光,没有布景,什么都没有,」强森说道。
「厨房里的场景常常像《正午》里那样,既令人沉浸其中又心神不宁,因为你身边没有那些能帮你快速切换情绪的技术手段,」布朗特补充道,「我们常常难以从中抽离。片场甚至准备了龙舌兰酒,专门帮我们从某些场景中回过神来。那些戏份简直疯了,让人根本无法平静下来。」
当强森观看纪录片《神拳太保》时,他觉得「这部片子对道恩的刻画或许有些不公。」他与同事们达成共识,决心在这部电影中将马克的挚爱塑造成一个立体丰满的角色,而非仅仅是家中制造混乱的推手。这一创作意图也直接传达给了马克和道恩——萨弗迪兄弟、强森与布朗特自开拍前便与二人保持密切联系,直至近期在他们出席早期的试映会时仍持续沟通。
「尽管这段关系充满爆发性的冲突,但核心是彼此强烈的需求——一种相互依赖,」布朗特说,「成为格斗运动员意味着需要全情投入,需要身边所有人配合这种状态。我只是觉得道恩不是那种会盲从的人。」这位奥斯卡提名演员的挑战在于,既要展现这种混乱状态,又要忠实于她日益尊重的真实人物:「我从未饰演过仍在世的真实人物。我非常感激她……我需要成为她的代言人。」
布朗特与强森曾搭档主演《丛林奇航》,两人在本片中也展现了独特的默契。对强森而言,这种默契至关重要。他每天开拍前都会彻底「消失」。
「我会在镜子前坐三四个小时,看着自己逐渐蜕变。大约用了13到14种不同的假体道具,变化虽细微却极具冲击力,」他透露道。「踏进片场时,我已完全化身为马克·克尔——从他的步态、言谈到看待人生的方式,都让我感同身受。」随后是与布朗特对戏的沉重戏份:「若非我和艾米丽私交甚笃,恐怕难以抵达人物的那些情感深处。这份亲密铸就信任,信任得以让脆弱自然浮现,而脆弱让我们得以抵达任何情感疆界。」
「那仿佛是种毫不费力的沉浸——如同彻底消失,令人毛骨悚然。从第一天起,他就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布朗特这样评价强森。「他吸收并见证了马克经历的太多太多,看着这个人放下必须成为某种形象的负担,放下必须成为『巨石强森』的束缚,为这个角色彻底剖开自我,真是件美妙的事。」萨弗迪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他在用身体的每一根纤维表演。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强森的表演中最令人震撼的,既非其外貌的戏剧性转变,亦非他在拳台内外展现的惊人体魄。这位演员传递出深沉的内心煎熬,一种翻涌的悲伤,仿佛踏入了真正的未知领域——这是对他强大明星魅力的一次温柔重塑。「你必须愿意挖掘自身经历的全部积淀,而这些正是我从未在镜头前或生活中触及的领域,」强森坦言,「我并非热衷心理治疗的人,尽管我支持每个人寻求所需的帮助。这个过程令我恐惧,却也如此滋养心灵、令人解脱。我彻底撕开了那道伤口。」
《粉碎机》将于劳动节周末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这对本·萨弗迪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毕竟是他个人首部独立执导的长片。数月后,约书亚·萨弗迪的独立作品《至尊马蒂》也将由《粉碎机》的发行方A24负责发行,登陆院线。
当我问及这个档期选择时,本只简单回答一句:「令人兴奋。」随后他分享了一个故事。某次剪辑电影的间隙,本带着相机在上西区闲逛,随意拍摄街景。突然有人拦住他,建议去果园街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整个区域已被布置成1950年代纽约的模样。这位路人并不知情,他所指的正是《至尊马蒂》的拍摄现场。
萨弗迪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轻笑起来。「我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当时我心想:『哇,这太酷了,我确实得去看看。』事情就是这样,」萨弗迪说,「知道我们哥俩在不同的时刻却几乎同时做着相同的事,这种感觉本身就很有趣。」
至于强森,他很可能首次在职业生涯中进入颁奖季的讨论范围。但无论结果如何,如今的强森说话时已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演员气质:「拍了这么多年电影,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简直像是一场……」他顿了顿,努力寻找合适的措辞。「乔治·斯特雷特有首歌叫《我这一生都去了哪儿?》,这让我想到那首歌。我究竟去了哪儿?」强森说,「曾经令我恐惧的事物,如今反而给予我最大的平静——一个安全的港湾,让我得以探索这些年经历的一切。我终于找到了归宿。」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6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