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Eros

在连续三年的同一个时间,我们陪伴着《志愿军》系列,从「雄兵出击」到「存亡之战」,现在终于来到它的终点——「浴血和平」。

这个系列的每一部故事,分别着重于战争的不同时期,承担了各自不同的任务,不愧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史诗。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志愿军:浴血和平》

作为系列的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显然承载了超越「最终章」的叙事雄心。影片并非简单地为这段历史画上句点,而是从「战争、人物、情感」三个核心维度,对和平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进行了一次充满历史纵深感的探讨。它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和平从何而来?仅仅战争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

它既延续了第一部那种高屋建瓴的开阔史观,将战争置于国际风云变幻的大格局中审视。同时,也承继了第二部中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让这出史诗有了更具体、更动人的落脚点。

从叙事策略来说,第三部采用了跟前两部都不同的结构,以「边打边谈」的双线结构展开叙事,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战场上的炮火连天之间,一静一动,形成强大张力,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军事较量的残酷,更深刻揭示了外交斗争的复杂。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志愿军:雄兵出击》

将这两个空间并置,让观众在「唇枪舌剑」和「炮火连天」之间不断切换,直观地感受到一种因果关系:谈判桌上的每一次僵持,都可能意味着战场上更多的流血牺牲;而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则为谈判桌赢得了更多的主动与尊严。这种辩证统一的叙事节奏,构成了影片最核心的戏剧魅力。

所以,我想也可以把这种双线结构,更为直白地定义为「浴血」与「和平」。「浴血」的部分延续自前作,无论是「雄兵出击」还是「存亡之战」,都是「浴血」的。

「和平」的故事线,是这一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开拓的新战场。

战争已经进行到中后段,和平看似仅仅一步之遥,没有人想到这一步却需要跋涉过长达747个日夜的漫长征途。从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这场世界军事史上耗时最长的停战谈判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战争。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志愿军:存亡之战》

在谈判的中立区,中方翻译队用石子在地上摆出巨大的和平鸽图案,表达出谈判的初衷。却被美方代表解读为中国人在求和,恶意让直升机降落在鸽子图案上,将石子吹散。谈判还未开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了。和平,绝不是光靠「谈」来的,而是必须打出来、争出来。

《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独特价值,也是在于它首次将镜头深入这一隐秘而关键的「第二战场」,用细节还原了谈判的「台前幕后」。

所谓的「台前」,就是在谈判桌上,实际参与谈判的人员。而「幕后」是旁边小院里的智囊团,由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李克农与乔冠华,主导着谈判的方向。在「台前」和「幕后」奔走的是翻译队,他们的工作便是确保谈判语言的精准性和筹码信息的对等性。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谈判桌上的每一句交锋,其背后都是「边打边谈」战略下军事与外交的紧密结合。电影也借此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的单一视角,立体化地呈现出我们「肯谈」的理性智慧与「能打」的坚实底气,正是这种多维度、多视角的协同叙事,让和平的最终实现显得如此厚重而真实。

支撑「边打边谈」双线叙事的是故事里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抉择的人物,《志愿军》三部曲的史诗感,不仅源于全景式的战争场面,更得益于对个体人物持续而深入的刻画。

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这条人物脉络得到了集大成式的升华,形成了一幅既有历史厚度又充满生命温度的群像画卷。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影片的人物图谱是不断丰富的,我们继续追随着前作中已经建立起深厚情感联结的角色们。李晓一家的命运,如同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他们的悲欢离合成为家国情怀最具体的注脚。英勇无畏的孙醒,在战火中进一步成长,人物性格曲线愈发饱满。还有看似「不合时宜」的武器专家吴本正,在最残酷的实践中证明了知识与科学的价值,他们的故事在此刻交汇,走向震撼人心的终章。

第三部持续在战场部分加入新的人物,同时也展开全新的叙事空间。

一方面,是那些从历史深处、从教科书页中走来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登场,体现出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所强调的历史严肃性,被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银幕形象。

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克农、乔冠华,黄继光的出场是本片最大亮点之一。他的牺牲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正是我方「能打」底气最震撼的体现。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另一方面,影片塑造了众多融汇了无数真实原型的「普通人」角色,他们不是面目模糊的背景板,而是创作者以严谨的态度,从史料中汲取多个真实人物的经历与特质,集合而成的典型人物。

他们可能是谈判代表团中一位谨小慎微而又至关重要的翻译官,可能是大后方一位乐观幽默的运输司机,也可能是战地医院里一位坚韧果敢的护士。

他们代表着战争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未曾留下姓名的普通人,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个体,用他们朴素的信念、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的牺牲,共同构筑了「血肉的长城」。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在故事的开头,李克农来到谈判场地,拿出一张半个世纪前清政府谈判的照片,借古喻今,希望这一次留在历史中的,是一场胜利的谈判。这个细节处理真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它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志愿军:浴血和平》这部影片,乃至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纵深感。

照片也是贯穿着三部曲的重要元素,包括拍摄照片的战地摄影师也是,而他的拍摄内容从战损照,变成了战地报道。他说自己从此只拍笑脸,反映了他的心态逐渐走向了对和平的期望。

在晚年李晓的家中,也摆着一张张照片,是在战场上她遇到的每一个人。

照片的作用在全系列中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演变,它是一种记忆的符号,可以把历史留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也正是一张张照片,构建起了影片所传递的民族记忆,让我们时刻回想到和平的代价。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张子枫饰演李晓

影片的结尾,由真正的志愿军老战士刘军奶奶出演的老年李晓,与一群和她同样的志愿军老战士,等待载着烈士遗骸归国的航班。时光在他们脸上刻满了沟壑,却未能磨灭眼神中历经战火的坚毅。他们手中捧着的照片,不是电影道具,而是战友的遗照,似乎他们的余生,都在等待这一件事,迎接漂泊异国数十载的忠魂回家。

当镜头缓缓呈现这些真实的面容,似乎电影已经超越了虚构的叙事,与历史的真实对接。这些老战士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历史底片,他们让银幕上的故事承载了跨越七十年的历史回响。这更不是一次演出,而是一种传承仪式,他们将一段民族的集体记忆,亲手交付到银幕前的观众手中。

这个结尾的震撼力,源于它彻底打破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将历史的「底片」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真实的面容,让影片的史诗格局最终得以落点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痕迹之上,成功地连接起历史与当下、记忆与传承。

国产战争片的又一个里程碑,立在这儿了

《志愿军》三部曲,不仅是一场银幕上的战争还原,更是一段流淌于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战争的终点,也是和平的起点。

电影故事的结束,其实是影片外故事的开始,这个关于和平的故事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一直延续到今天。

走进影院,用我们的目光去铭记那些面孔,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那段岁月,这本身也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历史的叙事之中,像是对来自历史深处的嘱托的一种应答。

答应他们,将对和平的庄严承诺,续写下去。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68975.html

(0)
新华娱乐网的头像新华娱乐网
上一篇 2025年9月30日 下午1:05
下一篇 2025年9月30日 下午1:08

相关推荐

  • 二十多年了,又是他

    开寅 冯小刚的《向阳花》或许成了春节档之后今年第一部没有赔钱,有所盈余的院线电影。 究其原因,无他,控制成本而已。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冯小刚经历过上个世纪末那个「中国电影真正的至暗时刻」,他知道,资本狂飙时代的制片策略,如今是时候改变了。 下面通过一部纪录片,带大家了解一下 2000 年的冯小刚。 1 《人生在线:冯小刚》 这个片子拍的是冯小刚2000年春天…

    2025年4月24日
    16400
  • 它就是犯罪片的革命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译者:陈思航 校对:易二三 来源:Chicago Reader (October 6, 1995) 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工师的呕吐物、矫饰主义者的废话,以及其他涉及忧郁、厄运和衰落的能指,成为了电影中的定心丸? 我讨论的不仅仅是好莱坞电影,还有作为整体的西方电影。 是什么让那些猛烈的、肮脏的雨点,同时降落在《撒旦探戈…

    2025年4月21日
    15800
  • 这些法国电影,我们需要补课

    作者:David Parkinson 译者:鸢尾花 校对:易二三 来源:Sight & Sound(2023年5月25日) 让·雷诺阿在拍摄讽刺乡村生活的名作《游戏规则》(1939)时,试图描绘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国电影本身就似乎处于悬崖边缘。此外,当时法国还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事实上,我们需要列一份前三十名的片单,…

    2025年6月19日
    12100
  • 四十年前,他用一部战争片改写历史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译者:Issac 来源:《Chicago Reader》 就像空气清新剂一样,美国电影中渗透着一种讲述遗失的纯真的迷思,这种迷思最终代表了很多东西。如果人们渐渐认为年轻人不谙世事可能是其无知的最佳借口,那么,亲切地原谅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天真的方式,则会变成某种不可阻挡的过程的重要部分,即似是刻意保护、保留而非克…

    2025年7月3日
    9600
  • 电影中的幽灵

    作者:Dennis Lim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Film Comment(2023年11月6日) 1. 电影以幻觉为先决条件,为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复活,通常被视作最鬼魅的媒介。幽灵在本质上就具有电影性,是空间和时间的自发扰乱。电影和幽灵都提供了死后重生的可能性。我们与它们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信仰问题。 雅克·德里达可能是对于鬼魂的学术研究有着最…

    2025年9月30日
    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