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出伏后35天,是一年中最容易生病的时段”的说法,这与出伏后气候骤变、人体适应能力下降密切相关。这段时间(约从8月底到10月初),气温波动大、秋燥加重、昼夜温差悬殊,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冒、肠胃病、心脑血管问题“找上门”。
一、出伏后35天易生病的3大原因
“秋老虎”与“冷空气”交替,温差“过山车”
出伏后白天可能仍有“秋老虎”肆虐(高温湿热),但夜间温度骤降(可能相差10℃以上),人体来不及适应这种“忽热忽冷”,免疫力容易下降。
白天穿短袖,夜间遇凉风,易引发风寒感冒、关节疼痛;
频繁增减衣物不当,可能导致呼吸道黏膜反复受刺激,诱发咽炎、支气管炎。
秋燥伤津,身体“缺水又失衡”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湿度降低,人体水分蒸发加快,易出现“秋燥”症状:
肺喜润恶燥,干燥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更易入侵(如流感、咳嗽);
肠道干燥则易引发便秘,毒素堆积进一步降低免疫力;
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等不适,也会间接影响睡眠和情绪,让身体更“脆弱”。
脾胃“秋后算账”,消化功能易紊乱
伏天人们常贪凉吃冷饮、大排档,脾胃早已受损;出伏后气温下降,脾胃对寒凉的耐受度更低,若继续吃生冷食物(如冰水果、凉菜),或饮食不规律,易引发:
急性肠胃炎(腹痛、腹泻);
旧有胃病复发(如胃溃疡、慢性胃炎)。
二、3类高发疾病需重点防范
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流感)
症状:鼻塞、流涕、干咳、咽喉痛,部分人会伴有低热。
预防:早晚添衣(尤其注意颈部、背部保暖),室内用加湿器(湿度保持40%-60%),多喝水(每天1.5-2升),避免频繁出入空调房。
心脑血管疾病(血压波动、中风风险升高)
原因:温差大导致血管收缩扩张频繁,血压波动明显,尤其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易引发心梗、脑梗。
预防:定期监测血压,避免晨起突然起身(“起床三步法”:躺30秒→坐30秒→站30秒),饮食少盐少辣,保持情绪稳定。
肠胃疾病(腹泻、胃痛)
诱因:吃生冷食物、腹部受凉、暴饮暴食。
预防:少吃冰镇食物,吃水果可蒸着吃(如蒸梨、蒸苹果),腹部注意保暖(可穿护腰),meals定时定量。
三、做好3件事,平安度过“多病期”
“春捂秋冻”要适度,重点护3个部位
不盲目“冻”:老人、小孩、体弱者及有慢性病的人,早晚气温低于20℃时及时加衣,避免“冻出病”;
重点保暖:颈部(戴薄围巾)、腹部(防受凉腹泻)、脚部(穿透气袜子,睡前泡脚10分钟)。
饮食“润”字当头,给身体“补水又补能量”
润燥食材:银耳、百合、梨、蜂蜜、麦冬茶,每天喝1碗杂粮粥(如小米+南瓜+山药)健脾;
少辛增酸: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加重秋燥),多吃葡萄、石榴、山楂等酸味食物(收敛肺气)。
作息“收心”,别再熬夜伤免疫
秋季需“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保证7-8小时睡眠:
晚上11点前入睡,帮助肝脏排毒;
中午可午睡20-30分钟,缓解秋乏,提升下午免疫力。
出伏后的35天,是身体从“夏季消耗”向“冬季储存”过渡的关键期。顺应“收敛、润燥、保暖”的原则,调整生活习惯,才能减少生病风险,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5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