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作者:Dominic Lees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Sight & Sound

(2025年4月刊

人工智能作为我们这一代最大的技术变革之一,已经在电影制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很少有观众注意到这一点。影评人和影迷们在电影史上目睹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总是在发展电影的观赏性(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杜比环绕声电影等等)。

如今越来越清楚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悄然发生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技术变革,影响着电影的方方面面,观众却尚未察觉。

近来,关于奥斯卡金像奖的公关活动一直被电影人使用人工智能的争议所围绕。例如《粗野派》的剪辑师达维德·扬乔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使用了乌克兰公司Respeecher的人工智能设备来优化阿德里安·布罗迪和菲丽希缇·琼斯的匈牙利语口音。这引发了人工智能绝对论者与更多网友之间的激烈争论,前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绝不能干扰创作过程,后者则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并非至关紧要。

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达维德·扬乔

不过,这场网络风暴带来的一个启示是,在扬乔坦陈之前,没有人注意到他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他无意中证明了,尽管人工智能在最近的电影中出现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干预——比如罗伯特·泽米吉斯的《此心安处》(2024)中经过减龄处理的主角——但它的巨大影响似乎更多隐藏在幕后。这场技术革命不同以往。

奥斯卡颁奖季期间第二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涉及雅克·欧迪亚的歌舞片《艾米莉亚·佩雷斯》。同样,如果不告诉你,你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亲自献声演唱了她的所有歌曲,但有几个音符超出了她的音域,因此音效设计师西里尔·霍尔茨与Respeecher合作为她制作了一个克隆版的声音。这样,当音乐超出加斯科恩的音域时,霍尔茨就能在音轨中加入人工智能版本的加斯科恩的声音。

另一种方法则是找一个音替,让后者来演唱。霍尔茨在戛纳电影节上说,人工智能使他能够「让加斯科恩始终保持相同的调性」,并让影片始终聚焦于这位女演员。他还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观点,他说,在佩雷斯变性前的那场戏中,这项技术让混音能够细腻地表现出角色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变化,而这正是通过扩大加斯科恩的音域实现的。

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艾米莉亚·佩雷斯》

奥斯卡颁奖季的公关活动突出强调了这两部影片中的人工智能元素,但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例子却仍然潜藏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迈克尔·格雷西关于罗比·威廉姆斯的传记片《更好的我》上映时,大量评论都围绕着影片中引人注目的视觉特效——这名歌手被CG技术制作为一只拟人化的黑猩猩——约诺·戴维斯「扮演」的威廉姆斯是一只猩猩,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的脸上都戴着跟踪标记,身上穿着动作捕捉服。

维塔工作室根据戴维斯的表演,使用摄影测量、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制作了这只黑猩猩。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黑猩猩面部特征的微妙表现让我们对这位主角如痴如醉。

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更好的我》

但是,从来没有人对影片中配音进行过任何批判性的讨论。台词由戴维斯口述,而来自诺福克郡的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亚当·塔克负责唱歌。他告诉BBC,《更好的我》中「大约90%」的歌曲都是由他演唱的(其余来自威廉姆斯)。

无形的人工智能工具将这两位歌者的录音转换成了完美统一的罗比·威廉姆斯的声音。这又是Respeecher的杰作。该公司的技术人员与格雷西一起工作了两年,将这部电影的录音转换成了威廉姆斯的克隆版声音,可以与黑猩猩进行唇语同步。虽然人工智能在这里的使用开诚布公,却无人注意到,这足以证明他们鬼使神差般的成就。

对于「隐藏」在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影迷们的反应往往是冷酷的,无论这种技术的使用多么微不足道。澳大利亚恐怖电影导演兄弟档卡梅伦和科林·凯恩斯在《魔鬼深夜秀》(2023)中稍微使用了人工智能。

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魔鬼深夜秀》

该片由大卫·达斯马齐连饰演一档1977年脱口秀的主持人,准备直播招魂来提高收视率。两位导演说,他们「用人工智能对三幅静止图像进行了实验,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剪辑,最终将其作为非常简短的插播广告出现在影片中。」

这似乎是某种浅尝辄止式的人工智能运用,但Letterboxd网站上的一位网友却宣称人工智能破坏了观影体验,「我因此无法欣赏精彩的表演和巧妙的剪辑……不要让它成为你接受这种垃圾娱乐的开始。」Reddit网站上的一个帖子将两位导演对人工智能的含蓄运用本身称为恶魔之举。「魔鬼不就是这样影响你的吗?从微小的选择开始?」这些愤怒的声音有些天真,因为凯恩斯兄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实际上已经司空见惯。

例如,Adobe的后期制作软件包括「生成填充」插件,它可以让剪辑师在布景中添加物品。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如果导演认为美术指导布置的装饰太少,可以使用软件在墙上添加一幅画,或者在桌子上放置一个花瓶。

同样的软件还能让剪辑师扩展一个镜头:人工智能会从中景镜头的背景中所检测到的东西学习,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来渲染一个广角镜头。这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剪辑技巧恰恰相反,即放大一个镜头以创建一个更近的角度,自从高分辨率数字成像技术出现以来,这已经变得很容易,而在胶片时代,往往需要使用光学变焦才能实现。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延续了数十年来后期制作中创意选择的技术扩展。

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魔鬼深夜秀》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在电影制作中的「不可见性」是好事还是坏事。霍尔茨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人工智能不被听见和看见」——换句话说,他不希望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妨碍我们欣赏电影。

然而,反方的论点是需要透明度。如果人工智能被用来补充、调整甚至取代人类的创造力,那么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它。重要的是要让观众知情,这样才不会破坏电影人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电影奖项的评选来说,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的创造性成就是重要评奖标准之一,但如果人工智能介入了创作呢?正如英国电影导演、人工智能创新者本杰明·菲尔德所指出的:「重新打光现在是后期制作中的一个常见选项,那么这对最佳摄影奖的评选是否会造成影响呢?」

奥斯卡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该组织希望在跟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目前,奥斯卡奖实行的是一种选择性制度,电影人可以在这一制度下披露他们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但关于将其变成强制性制度的协商已经在进行中。领导这项倡议的是学院科技委员会主席、环球影业创意技术副总裁安妮·张。这可能会要求参赛影片披露是否使用了人工智能,但对观众而言,透明度仍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粗野派》的片尾字幕中,提到了Respeecher。这就够了吗?有些人认为,观众应该在影片开始之前就知道它是否使用了人工智能,这在电视广播中已成为惯例。

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粗野派》的片尾字幕

纪录片《坚忍号》(2024)的制片人之一露丝·约翰斯顿使用人工智能(是的,还是Respeecher)重现了早已去世的南极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声音。她支持透明度,但还是把人工智能的声明信息放在了影片的最后。约翰斯顿问道:「如果我们把那张字卡放在开头,观众会不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上面了?并不断地寻找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与霍尔茨一样,她希望避免让关于人工智能的疑问扰乱观影体验。

影响电影的一场技术变革,刚刚来了

露丝·约翰斯顿(左)

在英国,目前正在试图探索出一套影视人工智能认证体系。菲尔德提出的概念是,为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而颁发一个图标——类似于「Bafta Albert」的水印,保证制片遵守可持续发展标准(译者注:Albert是一个致力于鼓励可持续影视制作的环保组织,最初是BBC制作的碳足迹计算器,后来于2011年捐赠给了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AFTA])。

他说:「为了确保英国电影的价值,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和告知哪些是人工智能,哪些不是——我们需要向观众保证,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值得信赖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和其他主要媒体组织都支持这一潜在的人工智能透明度解决方案。

一个明确的披露制度或许将避免围绕奥斯卡奖的争议,并尊重创意界许多人对人工智能表达的激烈意见。这种透明度也会让观众感到满意,因为这项技术并没有悄无声息地进入电影创作过程。电影评论界也应积极关注人工智能:没有比这更好的场域来平衡地讨论人工智能对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24071.html

(0)
新华娱乐网的头像新华娱乐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4日 下午2:21
下一篇 2025年5月15日 下午1:03

相关推荐

  • 最后一集,严重仆街!

    庄山贝 《异形:地球》随着第八集播完,我不得不承认,它仆街了。 叹气。 前几集确实是不错的,但没想到烂尾。 《异形:地球》(2025) 《异形:地球》承载了我们异形迷很大的期待,它是异形宇宙下一个阶段的希望,重要的节点。 一开始它做了一个重要的设定选择,将战场从遥远的星系与废弃的殖民地,拉回到人类文明的心脏——地球。 又通过引入「混合体」这一全新物种,剧集似…

    2025年9月26日
    1200
  • 同性剧还得看泰国!9分不是它的极限

    Mayra 谁能想到,最近最火的剧,竟然是一部泰剧, 《 和谐密语 》, 豆瓣轻松 8.8分。 当然泰剧火,也不是什么新闻了。我身边看泰剧的,早就不比日剧韩剧来得少了。 《和谐密语》是改编自泰国作家Serenista的网络小说,粉丝众多,之前就因为比较扎实的商战情节出圈了,改编成剧是顺理成章的事。 商战加GL情节,是《和谐密语》大爆的关键设定。 我们以前看过…

    2025年8月13日
    11500
  • 《教父》的一些秘密,无人知道

    作者:Gregg Steele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2020年2月24日) 在前往更远地方的途中,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编辑赫布·A·莱特曼在纽约稍作停留,参观了由派拉蒙公司制作的《教父》的拍摄。 该片主要在纽约、西西里、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拍摄,是第一部使用新型Mark VI Cinemobile摄…

    2025年9月17日
    3100
  • 十年来,我没等到超越它的美剧

    黄小米 在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近几年连夺奥斯卡影后之前,她的演技早已得到独立电影影迷认可。而宣告她正式进入主流视野的是只有四集的HBO迷你剧《奥丽芙·基特里奇》。这部剧目前在豆瓣稳稳拿下 9.3 分。 《奥丽芙·基特里奇》 原著小说作者伊丽莎白·斯特劳似乎也放不下这些人物,前两年又出版了一本关于奥丽芙的续作,扩大了小说里那个虚构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小镇的人物宇…

    2025年9月29日
    900
  • 安德烈·巴赞教会我们什么?

    作者:大卫·波德维尔 翻译:鱼剑 校对:奥涅金 这篇文章是受德国杂志蒙太奇《a/v》委托而写的,它发表在第18卷,第1期(2009)的108—128页。我在这里发表的是修订后的版本。同时感谢丹·摩根提供的有益建议。 自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人、批评家以及知识分子共同创造了一种关于电影写作的独特传统。这些写作者试图去探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2025年4月14日
    14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