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核心是保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时长”(7-9小时),而非纠结于某一个精确到分钟的时间点。
为什么是“晚上10-11点”?和身体节律直接相关
人体有固定的“昼夜节律”(生物钟),心血管系统的修复、代谢调节都依赖节律稳定,而晚上10-11点入睡,能刚好契合身体的“修复窗口期”:
23点后是心血管修复关键期:从晚上23点开始,身体进入深度修复阶段,心脏跳动会逐渐减缓,血压下降,血管开始修复白天因压力、活动产生的微小损伤;若超过11点入睡,修复时间被压缩,长期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紊乱,增加高血压、冠心病风险。
避免“熬夜型”激素紊乱:熬夜(如凌晨1点后睡)会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血管持续收缩、血压升高,长期如此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比“几点睡”更重要的2个关键:规律+时长
即使没卡在10-11点入睡,只要做到以下两点,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
每天固定时间睡,误差不超1小时:比如今天10点半睡,明天最好也在10点-11点半之间入睡,避免周末“补觉到中午”、工作日“凌晨才睡”的混乱作息。研究显示,作息不规律的人,比规律作息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40%,因为节律紊乱会直接打乱血压、血糖的昼夜调节。
保证7-9小时睡眠,别“睡不够”或“睡过量”:成年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会导致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管内脂质沉积加速;而睡眠超过10小时,会降低身体代谢效率,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只有7-9小时的睡眠,能让心血管系统在“修复”和“休息”间达到平衡。
3个小技巧:帮你稳定在“最佳入睡窗口”
如果习惯熬夜、难在10-11点入睡,可通过调整生活细节逐步调整:
睡前1小时“断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助眠激素)分泌,建议睡前1小时关掉电子设备,换成看纸质书、听白噪音(如雨声、海浪声),让身体进入“准备入睡”状态。
固定“睡前仪式”,给身体“信号”:比如每天晚上9点半开始,先泡10分钟脚(水温40℃左右,别太烫),再喝半杯温牛奶,最后铺好被子——重复的仪式会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到点就会产生困意,避免“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
早上固定时间起床,别赖床: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尽量在早上7-8点之间起床,避免白天补觉(若补觉,控制在20分钟内),这样晚上到了10-11点,身体会因“白天足够清醒”而自然产生困意,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6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