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刘起

《横道世之介》第25分钟,世之介与好友仓持在澡堂聊着各自青涩荒唐的恋爱经验。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下一个场景,突然跳到十几年后的中年仓持。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仓持去找初中女儿早恋的对象,劝说两人分开,然后回到家,与妻子不经意间回忆起了大学时的好友横道世之介。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一、追寻逝去的时光——《横道世之介》的预叙结构

这一段对仓持中年人生的预叙段落,在叙事上似乎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与突兀。

这是19岁横道世之介的故事,仓持在电影后半段,还会时不时出现,虽然后来退学结婚,但他在19岁世之介的生活中,并未彻底消失。那么,在这样一个欢快明亮的青春故事中,为什么要提前讲述仓持疲惫的中年生活?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观众看到这段情节,会对故事的发展产生某种好奇:仓持后来因为什么原因与世之介分开并失去联系了?

但是,对艺术形式与结构更敏感的观众,立刻会察觉到,这段突如其来的预叙,就像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扰乱了顺时性青春故事的稳定与和谐。

第二段预叙出现在65分钟,中年加藤与他的同性恋人,在高级公寓阳台上,一边喝红酒,一边回忆起大学好友世之介。他后来也因为什么与世之介走散了吗?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看到这里,特别敏感的观众,可能已经隐隐预感到故事的结局了。

中年仓持和加藤对世之介的回忆是愉快的,他们与世之介失去了联系,并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那么,影片后半段会有一个久别重逢的同学会之类的场面吗,让中年的世之介出现?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唐诺曾经这样描述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因此才成为美好无匹。」

这两段预叙都是在追寻逝去的时光,从其中隐含的某种怅然若失之感,我们就明白,横道世之介不会再出现了。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第三次预叙段落出现在影片100分钟处,已经成为电台知名主持人的千春,广播了一条突发新闻事件——次地铁意外坠亡事件。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当她离开演播室,我们从后续广播中得知,为救跌下地铁站台女孩而身亡的救人者,正是35岁的新闻摄影师横道世之介。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当观众获知了世之介的结局,影片还剩三分之一。后面的青春故事,虽然依然明快欢乐,却因为带着死亡的阴影,而有了某种不一样的调性。

世之介和祥子的初恋如此简单美好,没心没肺、欢天喜地,祥子在圣诞节夜晚的雪地上打转,闭上眼睛仰着脸,等待世之介的吻。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觉得心痛,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只属于那一刻的美好——两个人终于还是走散了,世之介也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祥子的预叙段落出现在这之后。成为联合国难民救助人员的祥子,风尘仆仆从非洲回到日本家中。她收到世之介母亲寄来的包裹,那是世之介拍得第一卷胶卷。在祥子去欧洲的分别之际,世之介承诺要让祥子做第一个看他首卷照片的人。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16年过去,世之介还是兑现了他的诺言。祥子在出租车上,经过两人当年第一次去的宾馆,回忆起世之介,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电影中预叙段落出现了四次,分别属于仓持、加藤、千春、祥子,这种叙事结构直接来自于吉田修一的原著小说。

叙事作品如何呈现复杂、广袤的人生,如何处理异质性的材料,就需要像建筑师一样,选择某种结构,一部作品的美感与它的结构是不可分的。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吉田修一选择以预叙结构呈现故事,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写一个单纯明媚、欢天喜地的青春成长故事。他是打定了主意,要用一种在未来回望当下的方式,在时光流逝的怅惘中,捕捉并定格横道世之介19岁那一年,最好的时光,最好的少年。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在电影中,倒叙和闪回是经常出现的叙事手法,相反,预叙和闪前却比较少使用,在形式层面也显得比较突兀。预叙提前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和走向,这样多少会使后续事件丧失新鲜感,但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通过疑问吸引观众的好处。

在叙事研究中,预叙通常发挥的作用在于以或多或少明显的方式宣告一个事件。所以,仓持、加藤的预叙段落中,横道世之介以回忆中人的方式出现,就等于宣告了他的缺席(死亡)。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而预叙的插入,也引入一种时光流逝之感。将当下青春的快乐,变成追寻逝去时光的忧伤。

虽然电影基本按照小说的情节和叙事结构,但两者有着不太一样的调性。小说更复杂、更灰色、也更现实,电影则更简单、更明亮、也更美好。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小说中,四个人的预叙段落都比电影中篇幅更长、内容更丰富,是这几个人一小段中年人生的缩影。

吉田修一通过描述这几个朋友的悲伤中年生活,将横道世之介的故事,放置到了世界的广袤空间,在这些人的人生中,世之介最终融入被遗忘左右着的浩瀚时间之中。这不再仅仅是一个横道世之介的青春故事,而是朝四周扩展着的世界敞开了各扇窗户。

吉田修一用这段19岁时光的简单美好,反衬出其他人中年人生的疲惫沧桑。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上班族仓持,女儿初中就早恋辍学想要跟一个加油站打工的男孩私奔。加藤因同性恋身份所遭遇的冷眼,千春从交际花变成女主播和画廊经纪人的世事难料,祥子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经过离婚又重新找到人生目标。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

电影中的预叙,则将几个朋友的中年人生,凝缩在一两个简短的场景,没有像小说中那样详尽细致的讲述。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电影将小说中成年人的疲惫、人生的无奈与破败的部分,隐去不讲。但在影片对中年生活的匆匆一瞥中,我们还是能隐约感受到某种黯淡与伤感。

电影对中年生活的省略,是为了更集中于青春故事的呈现,更单纯的去表现青春的美好。这样的改编方式,虽然或多或少会失去一些小说文本的现实性与复杂度,但确实更甜美、更理想主义,也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然而,横道世之介的死亡,预叙的叙事结构,在本质上决定了《横道世之介》绝不仅仅是一个明媚快乐的青春成长故事,也是一次对逝去美好青春的哀悼。

二、横道世之介这个人——从小说到电影

横道世之介这一人物,在小说与电影中,有着很不一样的感觉。电影中的世之介比小说中的更单纯、更天真、更美好。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但是,电影中横道世之介的情节,其实与小说基本一致,那么,为什么会有对这一人物不一样的感受呢?

这主要源自于电影与小说叙述方式的差别。

小说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物心里想什么,只需要采用全知讲述就可以轻松做到。电影如果想要表现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必然要大费周章的中断叙事,用画外音内心独白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横道世之介》的原著小说中,通过自由间接引体的方式,呈现了很多横道世之介的内心活动,读者几乎每时每刻都能了解横道世之介的内心想法。但在电影中,导演冲田修一彻底没有表现横道世之介的内心活动,故事中没有出现一次人物的画外音内心独白。

可以说,在小说中,我们是从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人物行动)一起理解认识这个人物,而在电影中,我们只能从外部打量并认识这个人物。

于是,读者看到的世之介,更复杂、更立体、更丰富也更真实,但电影观众看到的世之介,则更简单、更纯净也更理想化。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日本新生代演员高良健吾,太擅长表现这种单纯善良、青涩纯真的年轻人。每次看到他演这样的人物,都忍不住大哭(喜欢横道世之介的,一定要去看坂元裕二的《回忆起这段恋情一定回哭泣吧》,高良健吾在剧中的角色几乎就是世之介的翻版,虽然更惨一点)。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把善良表现的那么自然和动人。

电影中的横道世之介,在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共同作用下,成了一个最最美好可爱的人,简直思之令人落泪。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小说中,横道世之介有很多真实的内心想,这使他并不像电影中那样单纯的近乎孩子一样。比如第一次见祥子,世之介的想法是,那个女孩子长得马马虎虎。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世之介一直暗恋漂亮的春子。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电影中有一场戏让观众印象深刻,世之介带祥子回老家,跟朋友们一起去海滩浴场。有一个镜头是世之介一个人在海水中,从远处看着大家打沙滩排球。因为观众无法得知横道世之介那一刻的内心想法,很多人都觉得这表现了大大咧咧的世之介也有孤单和疏离的一面。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这样就让人物更单纯更模糊。而小说中,这次远离人群的发呆,是因为世之介见到中学的初恋女友小樱而觉得尴尬,就在远处打量小樱。

电影中,与世之介有情感交集的有三个女性——初恋小樱、女友祥子、暗恋对象千春。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高中女友小樱与世之介的初恋,在小说中也有不少篇幅,小说甚至写到,高中时,世之介「一有机会就把人家推倒在床上。」(小樱的话)所以,观众看电影中,仓持问愣头愣脑的世之介是不是处男,世之介回答「当然不是」,肯定觉得这是青涩的世之介的遮掩,因为观众眼中的这个人物非常单纯。

看过电影的观众,如果看到小说中的这段情节,肯定会觉得这与他们心目中的世之介完全不一样,也许会大失所望吧。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如果把小说中世之介的内心活动都表现在电影中,我相信这个人物可能会更真实更立体,但一定就没那么可爱了,也一定没有现在这部电影这样深入人心。

正是因为从外部表现这个人物,没有着墨于表现人物思想,也因此留下了更多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想象、去填补,才会形成现在横道世之介这样近乎完美的理想型人物——单纯、善良、美好。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这再一次证明了,圆形人物(小说中的世之介)不一定比扁平人物(电影中的世之介)更好,扁平人物可能在人物的微妙程度、深度上不如圆形人物,但可能获得一种更鲜活、更有趣也更生动的东西。

可以说,小说和电影各有各的好处吧。一种更像我们理想的青春、一种则是我们真实的青春。遇见这部电影、这部小说,就像加藤回忆世之介时说的,现在想起来,光是遇到那家伙,就感觉自己赚到了。

十年后我终于敢说,这是日本电影的世纪神作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21326.html

(0)
新华娱乐网的头像新华娱乐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8日 下午1:10
下一篇 2025年5月8日 下午1:11

相关推荐

  • 他什么时候退休?希望永不

    作者:Freda Freiberg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Senses of Cinema (2006年7月) 在宫崎骏导演的《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中,一个邪恶的女巫对朴素的年轻女主角苏菲施了咒语,把她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妪。 《哈尔的移动城堡》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菲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哀叹着衰老的不便和困难。尽管如此,她被带入了一个…

    2025年5月2日
    3200
  • 《穆赫兰道》已经困扰了我二十几年

    作者:Clint Stivers 翻译:Jet 校对:想学口译的疯子Emma 轰,画面深入黑暗;砰,一个蓝色的金属盒子掉在地毯上:大卫·林奇《穆赫兰道》中大约在两小时位置的这组镜头把线性叙事撕开了一个裂口,也吞噬了观众一直想解开这个不断推动事件发展的谜题的欲望。 就在这个时刻,观众估摸着这个侦探故事该有个答案了,结果故事就这样没了——观众被带入另一个完全不同…

    2025年3月29日
    4900
  • 就一个《洞》,他就名垂影史

    作者:Bilge Ebiri 译者:Issac 校对:奥涅金 来源:《村声》 雅克·贝克,是目前「电影论坛」全面回顾的人物,他一度成为被人们低估得最严重的法国导演之一,很多人认为,在让·雷诺阿这颗行星面前,他只是一颗小上一圈的卫星(两人是朋友、室友,也经常合作)。 雅克·贝克 对于这种状况,显然不是什么好事的是,贝克在1960年、才53岁时便辞世,职业生涯也…

    2025年4月8日
    3900
  • 人工智能创业的两种形态三大规律

    我们需要的是人性化、情感化、品质化的产品和服务。

    2017年4月17日
    10721
  • 这些电影,是对观众最痛苦的折磨

    LOOK 犯罪片一直以来是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原因也很简单,在现实中都惧怕犯罪的观众在安全的影院中却可以享受犯罪分子被惩罚所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与正义感与道德相关,同时犯罪本身所激发的违禁感也会带来一种生理快感。 劫持,又称绑架,是非常古老的一种犯罪手段。在古代,也许会出现人质的情况,但是这种方式是公开透明的,通常都是两国达成了停战协议,一方为了向另…

    2025年3月25日
    5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