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气象机构数据和气候模式分析,今年冬季(2025-2026年)不会出现全国性持续极寒,但需警惕阶段性极端低温与剧烈气温波动。
整体气候趋势:偏暖基调中暗藏寒潮风险
全国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全球变暖影响,今冬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过去60年我国冬季升温3.4℃,暖冬概率显著增加。
前冬偏暖(12月-1月中旬):华北、黄淮等地气温或偏高1-2℃,可能出现“暖冬假象”。731
后冬严寒风险(2026年1-2月):冷空气活动增强,北方或遭遇“断崖式降温”(单日超10℃),东北、内蒙古局部气温可能跌破-30℃。
拉尼娜的“冷效应”被全球变暖削弱
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弱拉尼娜事件(概率71%),历史上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偏冷概率达70%。但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仅5次实际偏冷,全球变暖大幅削弱其影响。
核心气候驱动因素
弱拉尼娜事件
导致冷空气南下更频繁,但强度有限:
增强东亚冬季风,北方寒潮增多。
与2021-2023年“三重拉尼娜”相比,本次强度弱,引发全国性极寒概率低。
北极海冰异常
2025年9月北极海冰创卫星观测史第二低,极地涡旋不稳定,冷空气更易突破南下。
大气环流变率
欧亚积雪、副热带高压异常等因素叠加,导致气候预测复杂性增加。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7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