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去世后,他的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悼念,言简意赅的文字充满力量和温情,让不少人为之感动。
在文章中,翁帆表示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国家、全人类的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能与这样的人相伴多年是荣幸。从她的措辞中,感受到的是杨振宁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一生无憾。
然而,杨振宁的友人并不这样认为,在杨振宁去世当天,朋友接受采访聊了杨振宁的遗憾,原来杨振宁老先生一直遗憾没能以中国人的身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据悉,2021年,诺贝尔奖组委会向杨振宁索要了相关资料,让周围人都很激动,但始终都没有获奖。都知道杨振宁第一次获奖的时候是美国国籍的华人,若能第二次获奖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公民。
落叶归根是每个中国人的念头,杨振宁也如此,他曾因加入美国国籍遭到父亲冷眼,至死都没有获得原谅。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归祖国,弥补了和父亲之间的部分遗憾。所以,能不能二拿诺贝尔奖不单单是个人成就问题,也与报效祖国息息相关,杨振宁曾表示没有一个人不能拿两次的规定,只是组委会没有给他第二次机会。尽管友人称杨振宁姿态豁达,但“只是他们还没给我”暴露了想要的的心声。
外人对杨振宁的了解就是学术大拿,在友人口中,他是一个自理能力极强的老人,百岁的年纪也抗拒被人搀扶照顾,谈起一个人上洗手间摔跤的事情也云淡风轻,但这一跤严重影响了他后来的健康。而且,杨振宁也颇具生活情趣,90多岁可以自己开车,闲暇时也陶冶情操写毛笔字,103岁生日时房间挂满了“大寿”相关的对联。
杨振宁去世后,总有人担心翁帆的生活,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翁帆在杨振宁身边熏陶了几十年,自身也修得了一身本事,她不只是杨振宁的夫人,也不仅是外人口中的“长期保姆”,而是有自己领域的事业女性。据悉,翁帆修了清华大学建筑史博士,发表了7篇SCI论文,日常还积极参与爱心慈善事业,社会地位也不差。
杨振宁的学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但并不影响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在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人群选择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悼念。
清华大学的学子们前往故居献花悼念,西湖大学湖心讲堂临时调整会议流程,增加悼念杨振宁环节,全场起立默哀一分钟。而在安徽合肥,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杨振宁小时候的旧居悼念。
还有纽约的大学生自发前往杨振宁生前留美的办公室献花,从办公室署名来看,这间办公室一直为杨振宁保留。
杨振宁的离世纵然让人惋惜一个时代的离去,但他创造的学术成果仍然在继续发挥作用,也希望后人能以此为激励,继续拼搏。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7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