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骤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病患者发病风险,做好“保暖、监测、饮食、运动”这四点,能有效降低风险,平稳护心。
一、优先做好保暖:避免血管受冷刺激
重点部位别漏暖:出门时务必戴好帽子、围巾、手套,穿高领衣物或护颈,避免颈部、头部受凉。颈部有颈动脉窦,受凉会刺激血管收缩,直接导致血压升高。
外出穿衣有技巧:采用“分层穿衣法”,内层穿透气吸汗的衣物,中层穿保暖的毛衣或抓绒衣,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方便根据室内外温差随时增减,避免忽冷忽热。
室内保暖别忽视: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避免长时间待在窗边、门口等冷风直吹的位置;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0-1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引发血压波动。
二、加强指标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波动
固定时间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1次血压(晨起空腹、服药前,睡前),记录数值变化。若发现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或波动幅度超过20mmHg,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避免硬扛。
关注心率与症状:正常静息心率建议控制在60-100次/分钟,若出现心率突然加快、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即使症状短暂缓解,也需及时就诊,排除心肌缺血等风险。
随身携带急救药:外出时务必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放在上衣内兜等易取用的位置,若突发胸痛,可按说明书舌下含服,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三、调整饮食运动:减少身体负担
饮食清淡少刺激:少吃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如腌制品、油炸食品、甜点),避免血管负担加重;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菠菜)、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和温热的粥品(如小米粥、山药粥),帮助稳定血脂、保护血管。
运动避开低温时段:选择上午10点后、下午3-4点等气温较高的时段运动,避免清晨或夜间低温时外出锻炼。运动强度以“微出汗、不喘气”为宜,比如慢走、太极拳、轻柔的拉伸操,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率骤升。
运动前后要热身: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热身(如活动手腕脚踝、慢走),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做5分钟整理运动(如深呼吸、慢走),避免血管因突然放松出现血压波动。
四、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心血管负担
别突然用力或情绪激动:晨起时缓慢起床,先躺30秒、坐30秒、再站30秒,避免突然起身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少看紧张刺激的影视、球赛,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情绪波动会直接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增加心梗风险。
保持规律作息与排便: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时用力憋气,以免腹压升高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出血或心梗。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7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