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意黑的噘嘴都看不清了 人间小熊猫出笼!听说张晚意要上综艺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毕竟他是《觉醒年代》里陈乔年的扮演者,眼神一抬就能让人鼻酸,台词不多但每一句都像从骨头里榨出来的。这样的人往游戏环节一站,万一冷场、尴尬、接不住梗怎么办?他自己也挺担心的,据说私下嘀咕过:“我这种人上综艺,怕不是以后成了黑历史。”这话听着心酸又真实,像极了我们普通人被拉去参加公司团建时的内心独白——明明年纪不小了,还得扮可爱做任务。
节目还没正式播,几段花絮流出,朋友圈直接炸了。表妹半夜三点发我一条十秒视频:张晚意穿着件亮黄卫衣,头发乱糟糟的,手里捏着任务卡,一脸“我是谁我在哪”的表情。队友突然大笑,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被耍了,瞬间皱眉噘嘴,活像个被抢了棒棒糖的小孩。我盯着那画面看了好几遍,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哪儿是黑历史,这分明是人间小熊猫出笼啊!
后来刷豆瓣看到有人写:“他不是在搞笑,他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句话戳中我了。那些硬凹人设的艺人,一笑就露八颗牙,说话必带梗,反而让人累。可张晚意不一样,他就是愣住、脸红、小声嘟囔“这规则是不是有问题”,然后还努力配合,哪怕明显不自在。那种“我想逃但我忍了”的表情,谁没见过?大学小组汇报时那个最安静的同学,不就是这样吗?明明不想发言,却被推上去,结结巴巴说完还低头搓手,可大家反而更喜欢他。
知乎上一个匿名帖说是节目组后勤的,说有天下雨摄像师傅没打伞,张晚意二话不说把伞塞给人家,自己淋着跑回车里。我看到这儿差点呛水。这不是电视剧情节吗?现实中真有人这么干?转念一想,也许正是这种细节,才让人觉得他不像个“明星”,倒像个隔壁楼那个总在电梯里帮忙按住开门键的男生。
抖音上有个对比视频火得不行:左边是《觉醒年代》里走向刑场的陈乔年,风雪中回头一笑看得人肝肠寸断;右边是他被吓到跳起来拍桌子,麦克风差点甩飞,嘴里“哇”了一声还没收住。配乐是《那些年》,我一边笑一边眼眶发热。一个人怎么能同时承载这么重的悲和这么轻的喜?可他就做到了,而且毫无违和感。
我家楼下早餐摊老板娘也看了这节目,她边给我打包豆浆油条边说:“这小伙子看着老实,不像作假的。”连五十岁的阿姨都能看出真假,咱们观众哪是好糊弄的?他要是装傻充愣早被骂“油腻”了。可他是真有点社恐,真不太会玩闹,但又不想扫兴,就这么硬撑着完成任务,反倒让人看得心疼又想笑。
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期他说的那段话。他说:“来之前特别怕让大家失望,怕自己不适合。”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落在心上。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忽然想起去年年终述职,我也这么说:“怕领导觉得我不够优秀。”原来不只是明星会焦虑,我们都会。当他说到“后来发现不用一直完美,偶尔犯傻也有人包容”时,我鼻子一酸。这不就是我们所有人渴望的吗?一个允许自己出错的地方。
节目播出后,连我妈都开始问我:“那个穿黄衣服的小张,是不是演过《父辈的荣耀》?”她平时根本不追综艺,但这回居然主动看回放,还夸他“做事踏实,不抢镜头”。我听了直乐,心想这波破圈,怕是连中老年观众的心都拿下了。
小红书上有姑娘做了个“张晚意日常行为心理学分析”,说他抓头、耳尖红、说话前清嗓子全是真实情绪的生理反应。我转发给我学心理的大学同学,她回:“数据没错,但你别忘了,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分析,是那种‘啊,他也这样’的共鸣。”谁没有过站在人群里手心出汗、脑子空白的时刻?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也在经历这些,心里竟生出一点安慰——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么笨拙地活着。
前几天我去剪头发,理发店电视正放着他综艺里的片段。洗头小哥一边冲水一边笑:“这哥太逗了,跳高那下像只企鹅。”我说是啊,他认真起来的样子特别可爱。小哥抬头看了我一眼:“你们女生就吃这套吧?”我没反驳只是笑了笑。或许吧,但我们吃的不是“可爱”这个人设,而是那份不肯伪装的诚实。
现在网上到处都是他的表情包,“人类幼崽迷惑行为”“社恐生存实录”,连我公司群里都在传。老板开会时还开玩笑:“今天谁再拖进度就罚他看十遍张晚意读错题的视频。”全屋爆笑。可笑完之后我又觉得有点暖。这个社会总要求我们高效、完美、情绪稳定,可张晚意提醒我们:慌一点、慢一点、脸红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到底喜欢他什么?是他演英雄时的坚定还是综艺里的笨拙?或许都不是,或许都是。我们喜欢的是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都没丢掉自己的样子。
那天晚上我散步路过广场,一群大妈在跳广场舞,音响里放的竟是节目BGM。我站在远处看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挺美好。一个演员能让学生笑、让阿姨赞、让打工人共情,甚至走进菜市场和早餐摊——这样的走红是不是比热搜来得更踏实一点?
于是我又翻出那段他系鞋带的侧影视频。阳光斜照,他蹲在地上动作很慢,像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没有滤镜,没有台词,只有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我盯着看了很久,最后问自己:如果有一天你也像他一样敢于在众人面前露出那点笨拙和不安,会不会也能被世界温柔接住?张晚意黑的噘嘴都看不清了 人间小熊猫出笼!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6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