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近期热度颇高,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剧迷们在讨论最新几集中出现的穿帮画面,这种现象类似于在影院看大片时突然发现主角的项链变成了手表,让人一边吐槽一边又忍不住继续追剧。成毅本人也因这些穿帮镜头频频登上热搜,甚至有人觉得这些穿帮镜头的关注度比正片还高。这种情况就像过年时大家聊几句电视里的槽点,最后全家人还是把节目看完——热闹又无奈。
剧中穿帮镜头不少,例如第一集17分钟,导演安排了一个全景画面,却把一瓶现代饮料留在了桌面。古装剧里出现现代饮料,这种冲击感相当于在唐装合影里看到后排有人在玩智能手机。此外,女生递飞镖的动作前后角度突然反转,容易让人出戏。成毅手里拿台词本的画面也被拍到,这堪称全剧最大的穿帮之处,观感就像在相亲场合突然把备忘纸露了出来,有点尴尬但又好笑。摄影组还拍到了脚上的洞洞鞋,场面宛如婚礼拍照时不小心把新郎的拖鞋带进了画面,大家看完只能笑着摇头。桌上的剑在双方对峙时还稳稳地卧着,像是饭桌上本应端走的餐盘被忘在桌面——这不仅是细节疏忽,更像是拍摄流程的一处漏洞。
这些小错误与许多工作的分工失误类似。很多观众一时气愤,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演员成毅,但他所做的只是按照剧组要求去表演。成败往往需要导演出来承担后果。导演任海涛并非新手,《三生三世》《沉香如屑》《莲花楼》都是他的作品。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他经历过“声誉攀升”,也有“口碑反转”的周期。就像一个品牌,前几年不断被用户点赞,突然某一次产品出错,投诉声骤然翻倍——所有资源配给和工作流程一旦疏忽,危机就随之而来。这种变化其实和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有关,观众对导演初期的好印象一旦被后期穿帮冲淡,负面情绪会被无限放大。
配音问题也引发了讨论。主角成毅台词不清,被认为是剧组节省预算造成的。投资数额够大,却连主角都不给配音,这和买了豪车却不舍得装导航一样让人疑惑。而观众往往会把这类技术问题当成演员失误,其实背后隐藏着文化预设——我们习惯于把最终呈现错位归咎于最容易被识别的人,这和心理学中的“稀缺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稀缺资源(比如好配音)被弱化后,大家对主角的要求反而变得苛刻。
剧组并非素人班底,一些细节疏漏更像是团队协作中信息传递失灵。如果导演们总想着“成本优化”,那最终吃亏的往往是作品本身。成毅被批“独善其身”也说明人们对努力与结果之间的认知偏差——多数人对演员的预期远高过配角,但事实上好作品是团队共同完成的。
未来,如果成毅还走古装路线,也需要突破妆容和表演的舒适区,与更资深的演员同台时才能不被“压”下去。对粉丝来说,长久喜欢同一种类型,总有一天也会审美疲劳。整体来看,《赴山海》的争议与穿帮既是拍摄团队管理的现实缩影,也是大众对娱乐内容分工责任和审美演化的集体认知变化。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6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