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吃饭能掉肉”是很多人尝试过的减重方法,短期内确实可能看到体重下降,但这种方式是否健康、能否长期维持,背后藏着很多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想要真正减重,需要先搞懂“不吃饭掉肉”的原理,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体重下降的核心是“热量缺口”,但身体消耗能量的顺序,并非“先烧脂肪、再烧肌肉”——当晚餐完全不吃,身体处于长时间能量不足状态时,会启动“优先保护脂肪、消耗肌肉”的生存机制,这背后有两个关键生理逻辑:
肌肉是“高耗能组织”,身体会优先“舍弃”以节省能量
专家解释,肌肉是人体代谢活跃的组织,即使在静止状态,每公斤肌肉每天也会消耗约15-25大卡热量;而脂肪的代谢率极低,每公斤脂肪每天仅消耗约4-10大卡热量。当晚餐不摄入能量,身体为了“节能”,会优先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质供能(将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而非费力分解脂肪——因为保留脂肪能更高效地储存能量,应对“可能的饥饿危机”,这是人体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
临床数据显示:完全不吃晚餐的人,在减重初期(前2周),体重下降中约30%-50%是肌肉流失,仅20%-30%是脂肪减少;而肌肉一旦流失,很难快速恢复,还会直接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比如肌肉减少1公斤,基础代谢每天可能减少15-25大卡),形成“代谢变慢→后续更难瘦→易反弹”的恶性循环。
蛋白质摄入不足,无法维持肌肉量
晚餐是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时段(如鱼虾、鸡胸肉、豆制品等),若完全不吃晚餐,全天蛋白质摄入很容易不足。而蛋白质是合成和修复肌肉的“原材料”,当蛋白质摄入低于身体需求(成年人每天需1.2-1.6克/公斤体重),身体不仅无法修复白天运动或日常活动受损的肌肉,还会分解现有肌肉来获取氨基酸——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不吃晚餐的人,会感觉“没力气、容易累”,本质是肌肉量减少导致的体力下降。
别被“体重数字”骗了!短期掉秤多是“水分+肌肉”,而非脂肪
很多人坚持晚上不吃饭后,会发现“3天瘦5斤”“一周瘦8斤”,但专家强调:这种快速掉秤的核心是“水分流失”,而非脂肪减少,属于“虚假减重”。
人体储存的糖原(主要在肌肉和肝脏中),每1克糖原会绑定3-4克水分。当晚餐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身体会快速分解糖原供能,同时释放大量绑定的水分,这部分水分流失占短期掉秤的60%-70%;
随着糖原消耗殆尽,身体开始分解肌肉供能,肌肉流失又会进一步导致水分流失(肌肉中约75%是水分);
一旦恢复正常晚餐,身体会重新储存糖原,水分也会随之回流,体重很快反弹,甚至可能比减重前更重——因为此时肌肉量已减少,基础代谢下降,同样的饮食量下,热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6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