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如果高血压没有症状就不用吃药。实际上,大多数早期高血压患者确实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颈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即使没有症状,持续的高血压也会对心脏、大脑和肾脏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就需要积极干预治疗。
还有人觉得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然而,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很难根治。研究表明,停药后极易造成血压反弹,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的风险。抗高血压药不仅能够降压,还能维持血压平稳,避免更多脏器损伤。
有些人误以为抗高血压药有依赖性,这是不正确的。抗高血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对于因工作紧张、身体劳累或情绪激动导致的血压升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并根据情况随时停药。但对于已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疾病原因,血压需要长期用药物控制,不能随意停药。虽然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但与高血压的危害相比,这些不良反应微乎其微,不应因噎废食。
一些人认为开始不能用“好药”,但实际上抗高血压药不会像抗菌药那样出现耐药情况。目前,临床推荐的“好药”是指长效抗高血压药,这种药物一次口服可使降压作用持续24小时,从而实现平稳降压。短效抗高血压药通常只用于突发性血压增高,作用时间短,长期用药易引起血压波动。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高血压药。
关于降压过程,一般情况下,血压是缓慢升高的,所以降压也应平稳进行。除了高血压急症外,不可快速大幅度降压,以免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降压的原则应该是缓慢、平稳、持久和适度。
许多人去医院体检时测量血压高,就认为自己患上了高血压。其实,这种情况可能是“白大衣高血压”,即因见到医生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判断是否患上高血压,不能仅凭在门诊或家里偶尔测得的一两次血压偏高为准,正确的做法是连续测量非同日的三次血压值,若均高于140/90mmHg,才判断为高血压。家庭自测血压也是提倡的,但不要过于频繁,这样会加重焦虑情绪,反而容易使血压不稳定。
频繁更换药物也是一个误区。选择一组适当的抗高血压药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观察和验证。只要能保持血压稳定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就应坚持服用。
跟着别人的经验擅自用药同样存在风险。高血压病因复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都不相同,照搬他人经验很容易产生用药安全问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按处方用药。
很多老年人迷信广告宣传,认为保健品也能降压。实际上,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盲目使用只会延误治疗。
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高血压急症需要静脉输液用药外,一般的高血压应选择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不需要输液。
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血压是保持身体器官灌注的动力来源,短时间内降得很低,超过自我调控能力限值后,将会降低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导致脑血栓。
最后,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血压稳定,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观察药物是否产生不良反应,以及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是否有不良影响或药量是否相对不足。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5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