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倒贴上班 维系体面的新方式!从贫到富的过程容易被接受,但反过来则让人难以接受。十年前,提到上班不仅不拿薪水还要倒贴钱给老板,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然而现在,“付费上班”模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甚至出现了许多“假装上班”的公司,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精神寄托。
当曾经的体面开始回不去,今天的年轻人为何选择假装上班?假装上班就是延续过去的上班模式。朋友阿君,30岁之前顺风顺水,进入了大厂阿里做国际云业务,年薪二十万。这份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但对阿君来说却充满了挑战和压力。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席卷全国,疫情过后,阿君决定离开阿里。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副业英语外教已经做得不错,离开阿里后也能靠英语谋生,但现实并不如他所想。2021年的双减政策让阿君手足无措,他的业务发展受限,只能通过转介绍来小心维持。为了不让家人担心,阿君谎称自己仍在阿里工作,并最终选择了假装上班。
假装上班的优势很多。对阿君来说,每天只需付给老板30元,他与五个同事共用一个办公室,这些同事大多没有全职工作,靠副业或自由职业赚钱。尽管收入减少了,但阿君每天能和“同事”一起上下班,感到心满意足。这类公司定位精准,为职场失序者提供精神避难所,给都市漂流者一个家和工作之外的窝。如今,这种公司在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昆明等城市迅速兴起。外观上,这些公司与普通写字楼办公室无异,配备了电脑、网络、会议室和茶水间等设施。但实际上,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通常不与员工签署长期雇佣合约,而是承租工位、打造共享空间,分享求职和创业经历,每日收费30至50元不等,有的还提供午餐、点心和饮料。
对于许多人来说,付费上班是一种无奈之举,他们想要保留的只是一丝体面。体面意味着曾经的荣耀、光辉和辉煌的过去。像阿君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小周2018年从大学毕业,曾在大型电商公司任职,2020年开始创业,开了一家京东店铺卖当地特产。起初生意很好,但随着京东迈向低价市场,小周的销量大幅下降,最终不得不关店。创业失败后,小周回到农村老家继续探索互联网项目,但进展不顺利。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小周来到大城市,在寻找工作无果后进入假装上班公司,只为让父母放心。
进入假装上班公司,除了维系自己的体面,更重要的是维系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许多父母都渴望孩子望子成龙,但今天的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人面临收入缩窄、年龄歧视、就业内卷等问题。当父母的期望与年轻人的困境叠加时,回不去的体面只能靠假装上班来维持。
与父辈相比,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的是高度市场化的就业环境,面临着年龄、学历、地域甚至是身份的差别。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加剧了这一问题。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67万人,创历史新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年轻人每天拎着电脑去图书馆、咖啡馆投简历,或者发展副业,甚至付费进入假装上班有限公司。
假装上班固然是维持体面的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保持上班的状态,哪怕是付费维系这种状态,也非常必要。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认为,假装上班和摸鱼都是一种假装的状态,但前者的意图性没那么明显,更像是年轻人透过自我嘲讽来反抗职场加班和“996”文化。项飙指出,目前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高度单一,许多人觉得有份稳定的高级白领工作最合理。今天的年轻人无法被传统的社会体系接纳,导致挫败感和无力感。假装办公则是年轻人为自己找的一个壳,跟主流社会稍微拉开一点距离,给自己一点小小的空间。对假装上班公司来说,它们卖的不是工位,而是不当废人的尊严。哪怕体面回不去,但年轻人仍然值得。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4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