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揭秘:减少进食量,寿命得以延长!这一发现与中国古人的智慧不谋而合,然而,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的研究发现,仅需减少进食量,便可实现寿命的延长。这一发现,与古人对长生不老药的追求相呼应,尽管历经千年,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一部分生命的奥秘。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的科学家茱莉•马蒂森及其团队,在综合分析了多项研究结果后指出,仅仅通过减少进食量,就可以实现寿命的延长。此外,美国塔夫茨大学的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和研究小组,对218名21至50岁的参试者进行了研究,发现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其血液中的好胆固醇显著上升,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了25%,胰岛素抵抗降低了40%,整体血压也有所下降。
简而言之,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仅仅通过适量减少食量,人们不仅有望轻松延长20年的寿命,还能保持青春无痕。
减少食量,轻松延长寿命
有人或许会问,若连美食都无法尽情享用,生活的乐趣又何在?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唯有克制食欲,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更为长久且持久的乐趣。
饭量减1/3,究竟该如何操作呢?这并非意味着完全绝食,而是提倡七分饱的饮食状态。通常,这种感觉介于“已饱”与“未饱”之间,即胃部尚未满盈,但继续进食也并非必需。然而,要准确把握这种感觉,需要避免狼吞虎咽,而是细嚼慢咽,充分感受胃部的饱足信号。
在探索适合自己的七分饱饭量时,人们需要经过反复的感受和调整。一个实用的判断标准是,如果饮食时间保持规律且固定,那么在七分饱的状态下,下一餐之前通常不会感到过早饥饿。
1、饭前先来碗汤
在用餐前先饮用一碗汤,能够有效抑制食欲。当汤进入胃部后,会降低食欲中枢的兴奋度,从而使得饭量自然减少三分之一,提前带来饱腹的感觉。
2、慢慢品味
用餐时务必保持耐心。由于胃部需要大约二三十分钟才能向大脑传递饱胀信号,因此,细嚼慢咽能够确保在大脑感知到饱腹感时,你所摄入的食物量已较平时有所减少。
3、离桌后不再进食
当你的餐点已经结束,应该立即离开餐桌。长时间坐在桌边,面对美食的诱惑,往往难以控制自己不多吃。因此,为了确保摄入适量的食物,一旦用餐完毕,应立即起身离开餐桌,不再进食。
4、不必担忧剩菜剩饭的浪费
有些人已经吃了七八分饱,但看到眼前丰盛的饭菜不忍浪费,于是又拿起筷子试图将其全部吃掉。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摄入过多的食物,最终吃得太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不必过于担忧剩菜剩饭的浪费。
5、增加纤维和水分丰富的食物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以及汤,这些食物能够提供饱腹感,因为它们在胃中占据较大的空间。
避免过量摄入低纤维的干性食物,例如椒盐卷饼和饼干,这类食物往往容易让人吃得过多却仍感觉不饱。通过逐渐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我们可以帮助心血管、肝肾以及免疫系统摆脱不良状态,步入健康的循环,从而实现长寿、延缓衰老以及增强抗病能力的目标。
八大黄金饮食法则
八大黄金饮食法则
1、合理安排两餐间隔
饮食的时间把控至关重要。若两餐间隔过短,会导致肠胃负担加重,影响消化。理想的两餐间隔应为4至6小时,这样既保证了食物在胃中充分消化,又维持了肠胃的健康。
2、细嚼慢咽,充分享受美食
进食时,应避免狼吞虎咽,而是要细嚼慢咽,充分品味食物的美味。一般来说,早餐的用餐时间以15至20分钟为宜,而午、晚餐则以30分钟左右为佳。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让人更好地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
3、多样化饮食,每天至少摄取12种食物
平衡膳食的核心在于食物的多样性。在日常饮食中,应涵盖谷物、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以及大豆和坚果等多种食物。建议每天至少食用12种不同的食物,每周达到25种以上,以实现营养的全面均衡。
4、营养均衡,汤肉并重
在享用煲汤时,我们往往认为所有营养都集中在汤里。然而,无论是鸡汤、肉汤还是鱼汤,汤中的蛋白质含量其实远不及肉质部分。为了确保营养的均衡摄入,我们不仅需要喝汤,还要同时食用汤中的肉质食材。
5、多样化饮食
在选择食物时,建议同类型食材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轮换。例如,你可以今天享用米饭,明天尝试面条,后天则选择小米粥或全麦馒头等。同样,肉类食材如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等也可以相互替换;海鲜如鱼、虾、蟹等同样可以轮换食用。此外,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也可以在不同的日子里进行更换。这样的饮食方式有助于确保在一段时间内摄取到多样化的营养。
6、避免趁热进食
食道适宜的进食温度范围在10℃至40℃之间,其耐受的高温极限不超过60℃。当食物温度超过65℃时,就有可能烫伤食道黏膜,长期这样进食,甚至可能诱发食道病变。因此,建议等待热食或开水等食物放置几分钟,待其温度降至60℃以下后再食用,以确保饮食安全。
7、适量控制饭后甜点
许多人喜爱在餐后享用甜点,然而甜点往往含有较高的热量,这会导致额外的能量摄入,进而可能引发肥胖问题,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议适量控制饭后甜点的摄入,以维护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
8、饭后先稍作休息
许多人习惯于饭后立即进行各种活动,如散步、运动等。然而,实际上,饭后立即进行某些活动并不适宜。这包括吸烟、洗澡、剧烈运动、喝浓茶以及驾车等。在饭后半小时内,建议以休息为主,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例如擦桌子、扫地等,这样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饱食之害:健康长寿的大敌
科学家经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适量饮食是长寿与健康的关键。那么,吃得太饱究竟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1、过度饱食与癌症风险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或脂肪时,消化系统会承受沉重负担。这些未能充分消化的食物在肠道中滞留过久,可能引发毒素甚至致癌物质的产生。同时,饱食状态会降低抑制细胞癌化的因子活性,进而提升患癌风险。
2、饱食易导致早衰
食物在人体内经过消化代谢,会氧化产生能量。但这一过程同时会产生自由基这一有害化合物。自由基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加速动脉血管硬化,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促进衰老甚至导致死亡。人体摄入的能量越多,产生的自由基也就越多,从而加速人体的老化。相反,适量减少食物摄入可以降低自由基的产生,进而延缓衰老的进程。
3、饱食与老年痴呆的风险
当人体摄入过多食物时,大脑会相应地产生大量的“纤维芽细胞”生子因子。这种因子不仅会导致脂肪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大,还会促进脑动脉硬化的形成,进而造成脑皮质血养供应不足、脑组织缓慢萎缩以及脑功能逐渐退化。最终,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引发痴呆症状,对人的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他们的青壮年时期都存在着长期饱食的不良习惯。
4、过度饱食损害肠胃健康
当胃部长期处于饱胀状态时,胃黏膜缺乏修复的机会,导致胃液分泌过多,进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胃部炎症和消化不良。长期下来,还可能演变为胃糜烂、胃溃疡等严重疾病。同时,中国台湾科学家的一项发现指出,肠道内的脂肪堵塞不仅会导致肠阻塞,还会使大便呈现黑色并带血。
5、过量饮食损害肾脏与骨骼
摄入过多的食物会给泌尿系统带来负担,因为大量非蛋白氮需经肾脏排泄,从而加重肾脏的负担。同时,过量饮食还可能导致骨骼过度脱钙,显著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6、饱食易致肥胖及富贵病
现代人常摄入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颇为困难,体内多余的“营养物质”便积聚下来,引发肥胖及其它富贵病。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指出,众多科学研究表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众多疾病紧密相关,其并发症更可能达到上百种,令人担忧。中国古语有言:“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科学家们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以数据证明了节食的益处:减少1/3的饭量,可增寿20年。这一简单道理,却能带来显著效果。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2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