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的影院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今年有部电影愣是靠着西北风沙刮出了存在感。当其他影片还在用流量明星海报对轰时,《大风杀》用带着铁锈味的子弹壳和满屏黄沙,在观众手心里刻下了四个字:生、猛、鲜、活。
辛柏青顶着两坨高原红出现在大银幕上时,很多观众没认出这是《人世间》里温润如玉的周秉义。这位素来以文人气质著称的演员,这次把演技掰成了两半——左手握着旧军用水壶仰头灌酒,右手攥着自制土枪顶人脑门,开口却是带着播音腔的「同志,你挡着我晒太阳了」。这种优雅与暴戾的混搭,像极了西北戈壁滩上突然绽放的野罂粟。有场戏他擦拭着钢笔血迹,哼着九十年代流行曲《九月九的酒》,下一秒就用笔尖捅穿了对手的喉咙。观众席里此起彼伏的呼气声,成了对演员最直白的褒奖。
白客的转型更像温水煮青蛙。当你还惦记着「王大锤式」的丧萌表情时,他已然把派出所民警演出了包浆感:起球的制服领口、永远擦不干净的旧皮鞋、接电话时下意识摸向空枪套的手势。有场追凶戏他跑丢了鞋,光着脚在碎石滩上追出三里地,最后瘫坐在沙堆里啃冷馒头,硬是把「基层民警」四个字嚼出了铁锈味。
导演张琪显然把《芳华》里没使完的劲全撒这儿了。当别家还在玩城市追车戏时,他直接把战场搬到了能见度不足五米的沙暴天。漫天黄沙成了最天然的暴力滤镜,枪声混着风声在IMAX厅立体环绕,坐在第三排的观众真能抹到脸上不存在的沙砾。最绝的是用色。红头巾在黄沙里炸成血雾,绿漆皮卡车撞进土坯房,连反派嘴里镶的金牙都要在夕阳下反光。这种西部片式的高饱和冲撞,配上钢丝缠脸、铁锹劈骨这类「物理系」暴力场面,愣是把犯罪片拍出了戈壁滩版《疯狂的麦克斯》既视感。
但别以为这就是部无脑爽片。当白客饰演的民警给劫匪递上止痛片,当辛柏青把抢来的现金撒向跪地求饶的村民,那些在飞沙走石间迸发的人性微光,才是真正扎进观众心窝子的倒刺。
耿乐拿奖的最佳男配堪称「恶人样板戏」。他饰演的曲马多(这名字就透着股混不吝)有句台词成为网络热梗:「我这条命,值三头骡子还是五只羊?」说着最糙的话,干着最疯的事,却在临死前把抢来的青霉素塞给老乡。这种「恶的立体」的角色塑造,让观众恨得牙痒时又忍不住叹气。
张本煜顶着泡面头演的马仔更是个妙人。每次团伙作案前必要掏出小本本写打油诗,被老大踹了屁股还要扶正眼镜继续吟诵。这类「带神经质的黑色幽默」,像极了沙尘暴里突然飘过的彩色塑料袋,荒诞得让人想笑又心酸。
当然也有观众举着放大镜挑刺:悍匪内讧戏码略显拖沓,藏族警察的支线像强行插入的公益广告。但换个角度看,这些「不完美」恰恰暴露了国产犯罪片的野心——它不甘心只做密室逃脱游戏,总想往人性荒漠里再掘三尺。比起某些把观众当傻子的「神剧」,《大风杀》至少做到了「让子弹飞一会儿」。当辛柏青在沙丘上展开双臂迎接警方的包围圈,当白客的枪管在风沙中颤抖着抬起,那些没填满的叙事空隙,反而给观众留足了咂摸滋味的空间。
从立项时被嘲「西部版扫毒」到如今领跑口碑榜,《大风杀》的逆袭轨迹恰似片中那场遮天蔽日的沙暴。它用粗粝感对抗精致,用笨办法对抗套路,在遍地悬浮剧的影视荒漠里,硬生生刨出了现实主义的深井。建议选个有沙尘预警的日子去观影,当影院空调吹过后颈时,你会错觉真有大西北的风沙从银幕裂缝里漏出来。散场后别急着擦眼镜片上的灰,那可能是电影人特意留给观众的「颗粒感彩蛋」。下次再有人说国产犯罪片只会抄作业,就把《大风杀》的枪声开最大音量外放。毕竟在这片被流量明星和悬浮剧统治太久的影视戈壁上,我们太需要这样带着铁砂掌力道的「沙尘暴」来洗眼睛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新华娱乐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ygynd/1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