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小夫妻买完房遭遇房价跌跌跌,一气之下屏蔽所有中介

为了在工作的城市买房,我卖掉了老家省城的房子,女友父母掏空养老本,还四处借了几十万,终于“上车”了套70多平的小两居。

刚搬到新房那几天,我有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工作多年,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房子,可以不用跟室友抢厕所,房间想怎么装饰就怎么装饰,也不用担心房东突然说要涨房租或者卖房

然而很不走运的是,在买完房的“小阳春”过后,房价持续下跌,买卖双方分担中介费、降商贷利息这些利好政策,都与我们无关了。

我们成了“接盘侠”。

 

时至今日我仍在想,如果我们晚一年或者晚几个月买,是不是可以少花几十万?如果我们不买房,不把生活捆绑在房子上,未来在面对其他选择时,是不是可以更从容?

 
先说说买房的背景吧。
 
我和女友恋爱四年,我刚迈过35岁门槛,女友小我几岁,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女友是独生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一直希望她能早点安定下来。而在他们眼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安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我们定下了2023年10月底的婚期,买房也就顺理成章提上了日程。
 
但准备买房前,我们其实有过很长时间的纠结,思考要不要回二线城市。
 

我是湖南人,她是湖北人,两家挨得不算远。我研究生毕业后在长沙工作过两年,2018年还在长沙买了套130多平的房子。她爸妈也希望我们回二线,长沙、武汉都能接受,离家近点,生活压力也会小点。
 
可换一座城市工作生活,离开好不容易熟悉的环境,谈何容易。我俩为此做了个SWOT分析,详细列举了留在一线城市和回二线的各种优缺点。女友尤其认真,一二三四一条条写下来,写满了一页纸。
 
比如,留一线城市的最大优势,是我们两人的工作暂时都还算稳定,收入加一起也还可以(女友收入比我高)。在这个动辄被“优化”、“毕业”的年代,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保持赚钱养家的能力,可太重要了。
 
而一旦回长沙或武汉,意味着我们两人都得重新找工作。我已经处在35岁的尴尬年龄,女友稍年轻点,但三十出头的待婚未育女性,在HR眼里,怕是早已被归类为“不良资产”。
 
但我俩还是决定搏一搏。于是在2022年下半年,我联系了在长沙的同学、朋友和前同事们,让他们帮忙留意下长沙的工作机会。
 
大家都很愿意帮忙,有同学甚至从一个资深HR朋友那要来一份Excel表,详细列出了长沙各企业的大致薪资待遇、公积金缴存比例、加班多少等信息。只是身处这样一个就业寒冬,要重新找份薪资、工作内容都还算可以(不能说满意)的工作,太难太难。
 
失望之余,在和家人商谈后,我们决定先在一线城市待着,年后看看房。
 
当我们准备看房时才发现,一线城市不管有多大,买房的选择却很少。
 
综合考量资金的“募集”情况、我俩公司所在地以及距地铁站远近等情况,我们圈定了几个刚需板块。在APP上看了上百套房源后,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十来套,联系中介周末去看房。
 

买房这么大的事,我们当然不会毫无准备,事先做了不少功课,比如说要注意哪些细节、了解哪些信息等。但在春节后第一个周末,中介正式带我们看房后才意识到,功课做得再多都不顶用。
 
半天时间内,中介带我们看了二三十套房,有些房源开车都得二三十分钟,每套房子都是走马观花,那些事先想好准备问的问题,在疲惫的看房过程中早都忘脑后了。
 
我们发给中介的看房清单远没这么多,但当我们到了店里,或者在跟着中介带看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多推荐房源,而我们也本着“来都来了”的心理,想着多看两套就两套吧。
 
现在想想,这其实是中介的一种套路。
 
一来多带看是他们业绩的体现,在APP上也会显示,某套房源被带看了多少次,次数越多显得这个房源越受欢迎,形成一种市场繁荣的假象;二来他们往往会把客户最中意的房源,放到最后带看,让客户奔波看了无数套“差”房源后,有种“终于看了套像样的房子”的感受,更容易成交。
 
事实上也是,我们那个周末最中意的两套房,都是之前在APP上看到比较满意的。而我们最后买下的,也是这两套中的一套。
 
但说实话,我们也没想到成交会这么快。在犹豫要不要继续看别的版块房子时,那套房的中介不断联系我,约我们和房主周末面谈,“聊聊就行”。在听过太多“为了5000块谈到半夜”、“我和房主谈了3次价都崩了”的故事后,我们本着“聊聊就聊聊”的心态,想着不至于一次就聊成,就答应了。
 
结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顺利太多,房主在报价基础上降了20万,还答应留下大部分家具家电,我们咨询了父母意见后,当场就签约了。
 
前段时间看过一部叫《好久没做》的韩剧,开头一段剧情是这样的——
 
一对七年之痒的年轻夫妻,疫情期间花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0万)在首尔买了套小公寓,结果没多久就遭遇楼市急转直下,房贷利率不断攀升,总房价却跌了1.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1万)。月供增加了,房产缩水了,夫妻俩抱怨“房子成了冤家”。
 

一年几十次调控,房价都止不住涨,过去几年间,韩国楼市一直走不出这个怪圈。却没想到进入2022年下半年,突然就崩盘了。
 
我们面临的,也是类似局面。
 
2023年“小阳春”过后,全国楼市持续萎靡,房价不断下跌。从放开购房资格,到降低首付和房贷利率,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楼市仍不见起色。
 
刚好买在“小阳春”的我们,成了最后一波高房价的“接盘侠”。一想到如果晚买几个月甚至一年,至少可以省好几万中介费,商贷利率也更低,内心难免波动。
 
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朋友圈的中介们,不断发布“XX小区新上房源,报价比同户型上套房源成交价低XX万”、“XX小区优质房源,业主急售,议价空间大”之类的信息,每次都像一巴掌拍在我脸上。
 
年前当几个不同区域的中介,都在转发某热门板块的同一套优质房源信息,且比我们买的总价更低、面积更大后,我绷不住了,一气之下屏蔽了所有中介。
 
眼不见为净,我安慰自己。这都是命,我和女友互相安慰。
 
但无论如何,漂泊多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再也不用担心房东随时涨房租,或者突然说要卖房,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装修装饰房子,总归是件开心的事。
 
女友尤其兴奋,五一过户收房后,她主导了房屋翻修计划,定制柜做哪种风格,地板选什么颜色,鱼骨拼还是人字拼,每天研究得不亦乐乎,偶尔还会拍照发朋友圈记录进展。
 
8月下旬住进新房后,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我们更愿意在家里待着了,做做饭看看剧。女友在阳台养了不少绿植,打理它们成了下班回家的一大乐趣。我把阳台的两根水管,装饰成大型猫爬架,两只猫子爬上爬下的,似乎比我们还开心。
 
生活品质提高了,这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有人问我,你后悔买房吗?或者说,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买房吗?
 
我不知道。作为典型的刚需族,我很难拍着胸脯说,我不要被房子绑架,租房住也挺好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们不会这么快买。
 

其实在决定买房前,我们咨询过不少买过房朋友,大多数给出的建议是,多看多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事后我们也在反思,一套几百万的房子,一个星期就谈下来,是不是草率了点?
 
有些客观原因。比如说我们当时租房的房东,表示可能会在夏天收回房子自住(两个月后又说不回来住了),以及春节后女友母亲就不断催我们,周末一定抽空去看房。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身处2023年楼市“小阳春”之中时,真的有种“一切都回来了”的感受(也可能是错觉)。
 
我们在某个热门板块看房时,一路上都是一波波的中介和客户。一些户型好点、总价低点的房源,有时候还要排队。中介手里电话就没停过,有中介抱怨,“奇了怪了,那套房怎么那么多人要看?”而某些中介在聊天中,会明里暗里敲打我们,不早点下手,房主可能随时会涨价。
 
事后从数据来看,去年那一波“小阳春”的确很火热,单月网签数据超过2万套,远超1.5万套的“荣枯线”,很难不让人有一种“先下手为强”的冲动。
 
时至今日,我偶尔仍会疑惑,房子之于我们,到底是什么意义?它是一个港湾,还是一道枷锁?抑或两者都是?
 
年前某一天,老婆告诉我,岳父岳母把我们结婚收的礼金,加上几个月的工资,终于把借朋友的十万还了,但卡里只剩几千块了。
 
我听着很心酸。岳父岳母都在体制内工作,待遇在小县城算是很不错了。两人平时也挺节俭,岳父牙坏了都舍不得花钱去治,但在我们准备买房时,却毫不犹豫把养老本全掏出来,还借了亲戚朋友几十万。
 
很多年前看到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新闻时,我很是嗤之以鼻。但当它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才意识到,这是大部分人一线城市买房需要接受的现实。每套房子的背后,都是一份份来自父母的沉重的爱。
 
但不管房价涨与跌,生活总要继续。我只能告诉自己,向前走,莫回头,凡事皆有因果,别想太多。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10953.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新华娱乐的头像新华娱乐
上一篇 2024年2月15日 上午10:04
下一篇 2024年2月15日 上午10: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